解析合成橡膠發展
合成橡膠最早出現的商品合成橡膠是氯丁橡膠,約在1934年就有市售氯丁橡膠。1942年開發出了羧基橡膠。20世紀50年代初又開發了人造橡膠,到70年代幾乎 所有合成橡膠都有相應的合成橡膠。近30年來,合成橡膠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外合成橡膠的用量已占全部橡膠用量的70%。合成橡膠用量增長很快的原因主要是:
(1)天然橡膠供不應求;
(2)能賦予製品以某些 特殊性能,如耐油性、耐老化性、耐熱性等;
(3)石油化學工業的高速發展,為合成橡膠及橡膠提供大量 價廉的原料。合成橡膠一般是由單體通過乳液聚合法製成的聚合物粒子的水分散體,然後欧宝官方体育app下载酸膏化法、附聚法 等方法使橡膠粒子增大而得以濃縮。合成橡膠主要用於非純膠製品,少量用於海綿等純膠製品。與天然 橡膠相比,合成橡膠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A)變異性較小。原因是化學成分較簡單,而且各組分、含量在 生產過程中都可嚴加調控;
(B)聚合物粒子的平均直徑較小,大小分布範圍較窄;
(C)合成橡膠膠粒表麵吸 附層不僅不是多分子層,而且還是不飽和的單分子層。這是由於合成橡膠粒子小,其表麵大,在表麵活 性劑用量達單體量的 5 %,且其絕大部分被膠粒吸附時,這樣被肥皂飽和的膠粒表麵也隻占膠粒總表麵積 的 30 %~70 %。因此,有時合成橡膠中加入穩定性很好的分散體,可能會導致橡膠的不穩定,其原因是 由於穩定劑從分散體粒子上轉移到膠粒上而造成的。合成橡膠與天然橡膠共混時,必然發生穩定劑的重 分配和轉移,引起混合體係增稠;
(D)濃縮方法特殊,一般必需先使粒子發生附聚後再進行濃縮。這是因 為橡膠粘度——濃度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子粒子的平均大小和粒徑大小的分布範圍。平均粒徑越大 及分布範圍越寬,在給定濃度下的流動性越好。合成橡膠由於粒子小,大小分布又窄,即使采取蒸發法濃縮,當總固體含量不到 50 %時已極其粘稠,很難進一步提高濃度;
(E)不易腐敗變臭。這是因為合成膠 乳不含蛋白質和其他天然產物,又不易受微生物侵染;
(F)膠膜幹燥較慢,吸水性較強。這與合成橡膠含 水溶性的肥皂較多有關;
(G)濕凝膠的強度低。其根本原因還不清楚,但構成凝膠的粒子小,表麵活性物 質對聚合物的比率高至少是影響因素。 合成橡膠的品種牌號一般是根據共聚單體含量、總固體含量、乳化劑種類以及有無羧酸改性等特性
- 上一篇:解析天然橡膠製品的特點
- 下一篇:解析國內三元乙丙橡膠板市場需求【返回目錄】